在人间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
李志强发起成立由多学科专家团队组成的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并担任主任委员
医生的真谛是什么?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也是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
从古至今,人们总习惯于将医务人员当成救死扶伤的天神,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医生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并没有特殊的神力加持,他们只是比常人多了一份慈悲心,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抚慰一切病痛。
2020年伊始,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疫情,让全社会唱响了对医务人员的赞歌。疫情之初,身处风暴中心的武汉更是牵动着各国人民的心,四面八方的医务工作者自发地、源源不断地向这里涌来。但其实,他们中没有人知道什么才是新冠肺炎的特效治疗,这只是一场遵循医生天职的赴约: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就是想让患者觉得温暖有依靠。”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李志强如是说道。在他身上,其实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东西湖方舱医院副院长,这是武汉市最早征用改建的方舱医院之一,由中南医院牵头3天内建成。
3月8日中午12点,接诊刚满一个月的东西湖方舱医院正式休舱,累计收治患者1760名,高峰时期在舱患者1434人,已治愈患者868人,实现了“收治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事故、进驻人员零投诉、治愈人员零复发”的“五个零”成绩,患者满意度达99.44%,成为疫情高峰期开放床位多、收治患者多、运转效率高的“生命之舱”。
尽管如此,在忆及往事时,李志强话语中仍旧显得十分平淡,仿佛未曾面临生命中惊心动魄的时刻。“在灾难面前,个人的力量其实微不足道,是无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共同努力才筑起了一道生命之墙。”李志强说。
为患者创造温暖
时间倒退回2020年2月4日——武汉公布改建武汉客厅为东西湖方舱医院,同一天,中南医院接到通知,负责东西湖方舱医院的改建工作要于3天内完成,中南医院副院长章军建与李志强被紧急调任为东西湖方舱医院院长与常务副院长,牵头改建工作。中央指导组医疗救治组对东西湖方舱医院的要求是做到“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
“听到这两个目标的时候,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觉得很困难,因为那只是一个临时改建的场馆,不可预知的事情太多了。”李志强回忆道。但任务目标已下达,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朝着目标全力以赴。方舱医院对医务工作者和普通人而言都一样陌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他们就一边摸索一边实践。“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实际上就是要求他们对改造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比如抢救区的设立就经历了一番讨论。东西湖方舱医院规划为A、B、C三个舱,在建立B舱时因场馆原有条件所限,就有人提议不修建抢救区。理由是方舱医院的定位是收治轻症患者,既然病情不重就只用提供一些普通治疗。但是,李志强得知后立刻否定了这一提议。
“抢救区一定不能少,哪怕条件艰苦,临时搭建一个也可以。当时急救设备供应不及时,就是从咱们中南医院拖也要拖过来,万一碰到突发情况怎么办?”在他的要求下,东西湖方舱医院3个舱都搭建了抢救区,而事实证明,每一个舱位的抢救区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冠肺炎病情变化太快,病人在病情突然加重的情况下,幸好有这些抢救区的存在才能给病人及时提供必要的救治。”李志强说道。
还有最重要的衣食住行问题。2月初正值武汉最冷的时节,在进入武汉文化博览中心改造的方舱医院后,李志强第一时间感觉到了寒冷的侵袭。当他站在方舱医院时就会想,如果患者进来会不会感觉到冷、能不能吃上热乎饭?场馆太大,温度很低,又不能使用中央空调设备,李志强和政府保障工作人员商议后就紧急安排人去搜罗电热取暖器,竭尽全力为患者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当然,增多的电力设备又会引来电力负荷问题,为此,他又专门协调相关人员检查电力供应设备是否存在隐患……“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不管是当临床医生还是做管理工作,喜欢换位思考,可能也是因为这一点才会想得比较全面。”李志强说。
2020年2月7日,更大的挑战到来了——东西湖方舱医院正式开舱收治病人,共有3个舱室,设置床位1461个,是武汉市首批兴建的3座方舱医院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方舱医院。开舱前3天是李志强觉得最煎熬的日子,第一天就有400多名病人涌了进来,“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你不知道会不会出现什么突发状况”。
文章来源:《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网址: http://www.zgwqxsjwkzz.cn/qikandaodu/2021/0427/612.html